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Vol 26 . 2021年能源评论年度回顾
LIYING 2022/01/07

《能源评论》音频节目


林佳乔:
大家好,我是磐之石的林佳乔。欢迎收听本期能源评论节目,今天的播客节目是一期特别节目,那将由我和我的同事赵昂盘点一下我们2021能源评论所播出的所有节目,并且借回顾过去一年的节目这个时间点,希望跟各位听众一起再看一下,就是2021年发生的重大的气候和能源政策的一些事件,并且我们从中有哪些观察和反思。


赵昂:
好的。我们回顾之前的话,我也想按照我们的规矩,把过往两期刚刚播出的节目跟大家说一下,因为我们其实用两期能源评论的节目来去介绍了一下,在电动汽车发展方面或者普及方面,怎么样可以用行为经济学的方法促进消费者的行为改变,从而带动这个趋势的进展。所以说到这个时间点,佳乔刚才提到是一个年中年初元旦这一段时间的几天假期,既然我们刚才说了前两期节目是在讲电动汽车和公共交通,那家乔你有没有在休假的时间特别地去看一下北京的这种公共交通出行的情况,因为我们去年其实有一期节目还是近距离地观察了上海的电动汽车发展的一些现状,或者是低碳道路交通的发展,所以我想问一下你休假的期间,有没有看一下北京的这种道路交通低碳发展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林佳乔:
我就分享一个就是有一天我去了北京的中轴线,北京的中轴线也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以我们也去了一个我没去过的地方,就是中轴线的最南端—永定门,说到跟低碳交通、公共交通相结合的话,那就是我们是坐地铁去的,然后去了之后先走了一段之后又骑了一段车,最后其实是在前门溜达了一下,过了天安门,然后从故宫进去,逛了一圈故宫之后就到了景山,然后在景山眺望了一下北京的中轴线的南北,所以感受还是蛮好的。


赵昂:
是,因为说到中轴线,生活在北京的人,稍微时间长一点的居民可能都会听到这个词,我的话也是有很多年是在北京,那走中轴线,听起来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北京是非常大的城市,那么从南到北走这个中轴线也是一个很长的距离。其实几年前我也有机会站在景山上眺望故宫,当时是跟一位韩国的学者讨论的是关于北京的空气污染治理,当时我们也是在一个冬天,当日的雾霾还比较严重,我们当时就站在景山上一边眺望着故宫,一边交流空气污染如何治理的这样的一个比较严肃的话题。我们还是言归正传,回到我们对于过往一年能源评论播客节目的回顾上来,我们能源评论节目是从2021年2月份开播的,我们的播出的周期是每两周更新一期,我们过往这一年时间,二十多期节目,我们也非常开心跟听众一起度过了一些美好的时光,我们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产出,更紧密地跟进一些当下国内外发生的一些能源和气候方面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政策变化,能让我们的节目既有深度,又能够生动活泼。


林佳乔:
在做节目的期间,其实我们自己也在成长。这25期节目大概分成几类,我们按照分类去回顾一下,其实我看了一下这个比例,大概是气候类的这种播客大概是有16期,能源相关的话是有9期,所以我们其实是分成这两个大类分别去回顾一下。那气候的话,我们其实主要讨论了气候政策,气候谈判,另外的话就是碳定价这种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另外的话不同的行业,它在用不同的方式去减缓气候变化,我们其实也去覆盖了一些交叉的议题,以及比如说像跟废弃物相关,农业,还有医疗部门相关的,如何在气候变化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去快速脱碳,那能源相关的这9期节目的话就比较有意思了,其中有6期其实都是关于交通部门脱碳这些话题的。其他几期节目的话有两期是跟电力相关的,有一期是能源峰会,所以是这样的一个分布吧我们的节目,这么一看的话,我们能源评论大多数的节目其实是跟气候相关的对吧,因为每三期节目当中其实有两期都是跟气候相关的,这个是我的一个观察,所以我们的能源评论是不是改成气候评论会更合适。


赵昂:
这个是比较有意思的观察。但是我们也都知道在这个领域,能源和气候真的是一个拆不开的两个话题,它们常常都是放在一起来讨论。一方面能源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一个原因,那么应对气候变化,能源也是一个解决方案,只有实现能源系统的脱碳,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才能够说真正能够实现目标。所以这种相关、紧密的关系也很难分得清楚,所以我们其实在讨论气候相关题目的时候,也会涉及能源的内容。那这么多节目,25期,一般来讲我会好奇,就是说我们哪些节目听众会关注度高一点,或者是说播放量会多一点,从这个角度可能也能看出来一些听众的一些偏好也好,或者是关注的热点也好,佳乔有这方面的一些数据可以分享给大家吗?


林佳乔:
其实我在做这个节目准备的时候也是特意看了一下我们播放量最高的是哪几期。从喜马拉雅平台的数据来看,我们其实是在好几个平台都播,我就拿喜马拉雅平台这个数据来给大家去讲一下,就播放量最高的话,其实是第13期的节目。它是从农场到餐桌跟欧盟有机农业相关的一期,这个应该是8月份的一期节目。播放量第二高的话是最近播的一个节目,就是第23期。12月初我们其实有期节目是关于气候热点事件,也就是甲烷减排行动方案的那一期,这期的话是比较新的,它的播放量排到了第二,第三高的话大概是第14期,也是8月份的一期节目,是美国的2030年电动汽车发展目标相关的那期节目。

赵昂:
那我们现在分别来回顾这两块领域的内容。首先来看这16期气候话题的节目,气候话题的节目其实一个核心的内容是气候的政策,特别是国际气候政策,核心的部分是关于谈判。在谈判当中我们也看到气候政策当中非常重要的跟气候经济学相关的是碳定价的问题,无论是碳市场还是碳税,说到气候政策的话,我觉得我们节目当中有两期是分别讨论英国和美国的气候政策变化的,特别是年初的时候,美国有总统改选,新上任的民主党的总统拜登,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重新更新了美国在国际气候政策领域里面的所谓的领导力地位,其实是补了一些上一任总统川普在任的时候所落下的一些课程。第二个的话英国气候的承诺也很有意思,因为英国是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大会第26次大会的主席国,那么它也是希望借助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身份,借助气候谈判大会,借助更新自己的气候政策目标,来推动谈判更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当然英国是较早地实施了气候变化法的一个国家,所以它根据法律也有定期review这个气候进展,更新气候政策的这样一个法律约束和要求,所以这也是它在一定时间内更新气候承诺的一个背景。除了这两个以外,其实我们也看到引领全球气候政策治理的几个主要力量,包括中国,包括欧洲,那欧盟的话今年也公布了“Fit For 55”,其实对于它去年承诺的到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达到减少50%,比1990年的水平,这样一个目标又更近了一步,从50%提高到了55%,使得它的一套政策方案也变得更有系统。那么支持它这样的一个战略的实现的话,整个出台了十几个政策措施和方案。关于节目本身,我们是做了关于美国和英国气候政策更新,关于中国和欧盟的一些气候政策变化,也融入到我们节目的梳理和分析当中。


林佳乔:
其实从不同的国家跟地区的气候政策,我们也能看到赵昂刚才提到的基于国别的这些气候政策,在很大的一个框架下,现在是被讨论的,就是这种国际气候谈判的格局。所以其实我们问赵昂一下,他在7月份参加就是亚太气候周这样的一个感受,因为赵昂也参加了一个线上的边会的讨论,这次亚太气候中其实也可以算成是去年年底气候变化大会之前的一个预演吧,一个重要的事件,所以赵昂可以谈一下你参加了7月份亚太气候周的一个感受。


赵昂:
对,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当时的一个线上讨论,有涉及日本、中国、澳大利亚,有包括研究机构的学者,也有一些产业界的这种企业代表,也有像我们这样这种独立智库的代表。我想这样的一个线上讨论给我的感受是说,在一般来讲,年底的大会之前,为了增进大家对这个议题的关注,提升这种决策意愿或者带动舆论的关注的话,那么这种每隔几个月的这种区域性的,比如亚太或者是美洲或者是其他一些区域性的这种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这种行动提升的会议,都会是为着年底的各国主要领导人出席,然后带来更积极的应对目标,或者是更主动的、更有雄心的NDC来服务的。另外一点就是即使在疫情的影响下,我觉得关注气候变化的这种行动还是在推进当中。我们看到这次活动的主办者还是一个中国的环保NGO—大道气候中心,他们组织这样一个活动,其实也可以看出来中国的环保NGO,特别是在气候领域的环保NGO也逐渐地更加活跃的这样的一种情形。


林佳乔:
我也非常认同赵昂刚才提到的这几点观察。另外的话就是年底的COP,其实是从7月份的亚太气候周之后,中间并没有特别大的这种跟领导人气候峰会相关的这样的一些活动,可能就是在开COP26之前的 G20,G20上面有一些领导人在气候的议题上做了一些积极参与的信号,就说到了在年底,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 COP26,这个是很关键的一次气候大会了,我们其实也花了三期的节目,在这次会议的这种谈判的进程和结果方面。在气候问题上,其实国际的气候治理,还有就是气候谈判,无疑它是最重要的话题之一了,所以我们也花了更多的精力,我们这三期节目的话其实是我们挑了一些我们感兴趣,而且很关键的内容,比如说像甲烷排放的承诺,这是一期节目,另外的话就是煤炭的承诺,还有就是交通部门的脱碳,以及我们特别感兴趣的一个国家,就是印度,它的气候承诺,尤其是交通方面的气候承诺,这样的一些话题,我们也在这三期节目中都分别展开,我也想问问赵昂你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时刻或者是一期节目,你能跟听众分享一下吗?


赵昂:
其实我最大的印象还是各方之间的这种气候竞争变得越来越有章法或者是越明显。因为气候合作是气候变化谈判大会一直以来的一个主旋律,或者是一个主的调子,但现在因为气候应对的这种紧迫性,越来越多的这种小的数量的国家,或者是能力接近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或者是意愿强的国家,或者是脆弱国家,他们可能在一起也就是变成一个自愿的,或者是自下而上的这种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些网络,其实你刚才提到的甲烷减排的承诺和去煤的承诺,还有这个道路交通电动化的承诺,我觉得都是跟这个变得更有竞争性是有一定关系的。那么刚才我提到应对气候变化,就是追求1.5摄氏度全球温升的这样一个目标,其实催生了这种新的气候治理的这种模式,这是一个我看到的比较特别的地方。另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说一些我们之前认为可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不会走那么快的国家,比如说南非和越南,他们都是非常依赖煤炭的国家,但他们在退出煤炭这样一个国家承诺当中,他们还是比较突出的,特别是越南,还有就是类似于像印尼,也是对于煤炭使用有一些积极的信号说就停止,在一定的时间内,另外印度也是加入了这种道路交通脱碳的国家的这种承诺当中,所以我觉得这个趋势我不知道佳乔你怎么看这种加快行动的趋势,特别是有一种竞争的意味在里面,有一种这种少数国家一起合作的意味在里面,这种趋势你是怎么看。


林佳乔:
我的一个感觉就是,这个我们其实也聊过,就是气候俱乐部这种形式,表面上看是这种可能是不同地区的小群体或者是利益相近的群体,他们结成一个气候俱乐部,可能是对俱乐部之外的一些国家去施压,但是本身你要是看气候俱乐部,它也是一种合作的模式,所以其实能看出来在这种竞争中还是有合作,合作中还有竞争,这是我就翻过来调过去去看一看这个问题。我再说一下我在录COP系列节目的时候的一些印象深刻的时刻,我记得我们在录制 COP系列节目第一期的时候,当天我们其实在准备稿的时候还没有出现这个新闻,但是在我们录的时候,中间休息的时候就忽然看到了同事转了一条新闻,就是IEA的署长法提赫博士他发表了一个就是署名的文章,然后指出了就是COP26第一周的谈判,第一周前几天的承诺,包括甲烷,禁止砍伐森林,还有就是去煤的这些承诺加在一起的话,其实是可以支持本世纪末全球温升控制在1.8摄氏度之内这样的一个情景。所以当时我跟赵昂就赶快把这段加进去,因为这还是蛮令人兴奋的,我们在谈1.5度,觉得跟1.5度差距又很大。所以我们听到了说如果现在的承诺能达成1.8度这样的一个目标或者是这样的一个情景,其实离1.5度也比较近了,所以我们当时还是蛮兴奋的录这个时刻。


赵昂:
没错,我当时也是为之一振,有一种感觉说这是为期两周会议的第一周的后半段,这种态势如果延续下去的话,有一种说到会议结束的时候,可能各国你追我赶,大家都能够提升这个应对的决心和目标。也许全球温控目标到本世纪末达成1.5摄氏度的目标,也许就实现了,当时有这样的一种比较有意思的一种观察。


林佳乔:
这个是第一周的前几天的一个承诺,不是第二周的时候,所以我们其实发现第一周都有这样的一个有雄心的情景出现,第二周可能会更加期待,结果第二周并没有那么多令人兴奋的事情出现。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我们当时盘点COP26的那期节目,下边我就说一下第三个气候话题,第三个气候话题其实是跟碳定价相关的。我们节目中关于碳定价的讨论,这三期节目其实都是围绕着碳边境调整这样的一个话题,或者是政策提案来去展开分析跟讨论的。我们是从3月份,就是中国碳市场的建设说起,它其实跟欧盟的碳边境调整是有关系的,因为那个时候欧盟在提说,我要在6月份的时候,要通过一个跟碳边境调整相关的这样的一个提案,所以我们那个时候也做了一期中国的这种碳定价跟国际碳定价的这种关系这样的一期节目。到7月份的话,我刚才提到的欧盟碳边境调整的提案,就真正的是在“Fit For 55”,也就是欧盟的一揽子气候提案中出现了,其中有一个部分就是关于碳边境调整的,所以我们也做了一期节目去分享,到底这个提案是怎么形成的,然后它对中国或者是亚洲其他几个国家的影响。我们在9月份的时候其实是录了一期关于绿钢的一个节目,这个节目也是在碳边境调整这样的一个大的背景下去录制的。因为碳边境调整其实影响最大的行业就是这种比如说以出口导向的这种工业品的国家,比如说你要出口钢铁、铝、化工产品,可能你会面临着比较大的这种所谓的碳价,所以我们也有一期跟碳边境调整,以及怎么去实现钢铁行业的这种低碳或者零碳化进程的一些节目。


赵昂:
是的,我想佳乔刚才梳理了第三个关于气候变化的话题,其实让我们能看到整个2021年还是国际气候政策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年份。当然这个跟疫情有关系,疫情其实是把整个2020年要谈的这些气候议题推到了2021年,但不管怎么样的话,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来关注这么多非常重要的气候政策的变化也是理所当然的。刚才我开始的时候也说气候目标的落实的基础还是能源转型,所以我们下面就谈一下我们在过去这一年当中所做的9期跟能源相关的节目,能源相关的几期节目的话,有一半以上是跟道路低碳交通相关的。那么另外就是说我们在提低碳交通之前的话,我们把另外跟电力和石油相关的也简单的说一下,因为电力短缺其实是我们很长时间以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对于中国人来讲,今年发生的夏天和秋天的电力供应短缺,也引起了大家对于未来能源供应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中间的张力的讨论。当然年初的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因为极端天气事件引起的大面积停电,也重新引起了大家对于美国曾经堪为典范的一个电力供应系统,德克萨斯州的电网,它的这种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这种韧性,和它未来发展得怎么更好地保证电力供应,以至于去实现电力的低碳发展,这样的一些议题的讨论也非常的热烈。到今年第四季度的时候,由于中国电力供应的短缺,国内的电力市场的改革也有一定的进展,就是使得这种上网煤电的价格更多地倾向于市场定价,当然还没有完全放开,但是是由此来推动一个更接近它的生产成本,或者更能反映供需紧张关系的电价的变化,这也是在我们的一期节目当中有所反应的。


林佳乔:
其实我们还有一期节目是关于全球能源峰会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全球能源峰会,我们其实借这个峰会,因为我们也去听了一下他们的线上的讨论,看一下他们线上的日程,还有相关的报告,我们其实借着这次能源峰会的一个机会,也聊了一下 IEA,国际能源署的2050净零排放这样的一个报告,这个报告其实就对我自己来讲,应该是2021年可能是在能源跟气候领域最有分量的一份报告,我们在多个场合都有提到这份报告。我们在解读的栏目当中,其实是有两期节目都是跟这个报告有关的,我们在这就不多说了,因为我们下周会做一期就是海外智库报告解读的年度回顾栏目,其中一定会提到这个报告,大家也要关注。


赵昂:
好,我们下面回到关于交通这一块的内容,因为刚才说了有大概6期节目在讨论交通部门脱碳,那么其中有两期是跟电动汽车有关的,其中一期是刚才提到的我们排名前三位的播放量的一期节目,它讨论的是全球最大的一家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率先公布,到2035年它所有生产的汽车都是100%的零排放汽车这样的一个目标。我们当时做了节目以后去分享说这样的一个举动是不是可能会带来全球电动汽车发展的一个拐点,因为2021年一个重点的汽车产业的一个消息是说,全球汽车企业当中市值最高的不是这些运营了几十年上百年的传统车企,而是一家只有十几年历史的电动车制造商—特斯拉。所以这个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所以我们就借这个机会来讨论整个产业的发展方向。相对于通用来讲,其实还有一个重量级的竞争者,就是日本的丰田,丰田汽车其实是全球汽车总销量应该是排名前三位,稳居前三位很多年的一家汽车制造商,这家汽车它面临的就是一种非常艰难的一个选题,因为它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已经非常领先很多年,但是目前来看,道路交通脱碳的一个主要路径还是电动汽车,而在电动汽车方面它其实是发展比较慢的,所以我们有一期节目来去讨论,在这个市场和气候政策双向的这种考量或者是挑战当中,丰田的未来是不是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这是两期关于电动汽车的节目。


林佳乔:
那下面我说一下跟两个国家有关的,就是交通议题之下,一个就是美国,美国的话,我们其实做了一期节目,就是美国的2030电动汽车发展的目标,它的目标的话是在2030年之前实现就是50%的新车销售是这种我们所谓的新能源车,所以我们这期节目也去聊了一下,到底美国这么做是顺水推舟还是逆流而上,然后在那样的一个情景下也去对比了一下就是中国美国还有就是欧盟这些主要的经济体,他们对于道路交通的这种低碳化甚至零碳化的进程,有什么样的一个这种竞争的关系或者是合作的前景。另外一期节目是在COP26一周速览这样的一个节目中,我们去呈现了印度,印度的话它其实承诺了说自己要在2040~2050年之间实现交通的零排放的这样的一个承诺,所以我们也分析了一下印度有这样的一个比较有雄心的承诺,背后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还有就是它是不是也有一些这种前提,比如说资金承诺的前提或者其他的前提是需要发达国家去满足的,所以我们有两期跟交通相关的这种国别类的节目。


赵昂:
除了这两期跟国别相关的节目之外,我们其实也有三期节目分两次,有一期节目上下篇来去讨论电动汽车普及过程当中行为改变的困难和机会,特别是用行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讨论说我们怎么样去帮助消费者改变他们的行为,更有效地改变行为来接受电动车的未来。其中有一期的话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我觉得这个是佳乔近距离去观察上海它的低碳交通发展,因为当时是有访谈的任务在上海,所以我想请佳乔也分享一下,你觉得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的城市之一,可以说是最发达城市之一,你觉得上海会引领中国城市道路交通脱碳的这样的一个步伐吗?


林佳乔:
我觉得是会的,因为在上海的这种交通体验,尤其是乘坐公共交通体验其实还是蛮好的。我们当时在上海的时候的话也去尝试了,比如说共享单车、地铁、公交车,还有就是网约车,我们在这4个方面其实都有一些观察,另外的话就是步行它 Walkability,这种可步行性到底是怎么样。网约车的占比其实还是蛮高的,上海的话其实是网约车领域司机他就是率先实现了这种用脚投票了,我选择自己开的是电车而不是油车是因为经济性的原因,就是他可能更省钱这样的一个考虑。另外的话,比如说上海的这种共享单车的这种便利性,还有就是季节并不限定大家对共享单车的一个使用,这个也是它的一大优势,所以那就是在MAAS也就是出行及服务这样的一个引领未来交通概念之下,我觉得上海是很有可能去实现这样的一种比较前瞻性的、低碳性的未来出行方式的一个城市。


赵昂:
是的。因为提到到上海的访谈,其实我们也是在后面两期节目讨论关于采用行为经济学方式来驱动行为改变,促进电动汽车普及工作当中,其实我们也是跟上海同济大学的一位教授有过这种项目合作,因为我们的报告也是他来去提供一些修改意见。那么这两期节目的话,我们以这种新能源车在2021年中国销售持续走高这样一个情形来看,究竟我们背后驱动消费者更多接受新能源车的因素有哪些。所以在借这个机会的话,我们也在我们的项目当中也撰写了数篇这种交通相关的一些文章,如果感兴趣的话,其实也可以请我们的听众可以去查看我们的网站和我们的一些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


林佳乔:
是的,我们关于低排放交通的文章大概有9篇,大家可以利用自己的休闲时间去阅读一下。最后我再说一下我们节目的这种录制的平均时长,还有我们的一些思考,我们的平均的时长是在30分钟左右,但也有接近40分钟的节目。比如说像我们上一期节目的话,就大概39分钟,那像我们这种讨论的内容跟话题比较严肃的一类节目,一期40分钟这样的一个时间长短的话还是有一定的挑战的,因为听众可能会感觉听到最后比较枯燥或者感到疲劳了。当然如果是在通勤的时间听的话,我觉得还是不会感觉太有负担跟压力的是吧。


赵昂:
是的,我想播客的收听一般都是结合其他的一些活动,很少有单独全神贯注听播客的这种收听的情形。另外其实说到收听播客的话,我们的节目也有个特点,还是有相当的时效性。因为我们关注国内外发生的能源和气候方面的政策事件,同时我们也在评论当中也融入了一些我们在工作和研究当中积累的一些对问题的分析和看法,所以我觉得很多节目都是值得回听的。所以经常我们会提醒听众在收听最新一期节目的时候,把上一期节目再介绍给大家,对于内容有兴趣的话还是欢迎大家回听。因为是有的节目所讨论的议题还会有新的演进和变化,它并不是说在这个时间点之后它不会有什么更新,我们的节目就会为大家理解这些未来可能的变化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甚至一些分析。比如说无论是电动汽车还是甲烷承诺,这些在2022年都会大概率成为热点的事情。那这里我们也预告一下,两周之后我们能源评论的新的一期播客,我们会重点展望2022年中国和国际社会在气候和能源领域究竟会发生哪些重要的事情值得我们关注,究竟有哪些重要的政策变化值得我们去关注,所以欢迎大家到时也能够收听我们的更新。


林佳乔:
好的,以上就是我们这一期特别节目,也就是回顾节目的主要内容,如果你喜欢我们节目的话,也不要忘记点赞。或者是分享给更多的人。我们海外智库气候和能源报告解读栏目,下周也会发布一期年度回顾节目,大家也要记得关注准时收听,我们下周节目再见。


赵昂:
好的,下期节目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