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听磐之石海外智库能源与气候变化报告解读第六期,我是磐之石的袁雅婷。
我是磐之石的林佳乔,今天我们两个为大家解读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Resources for the Future),简称RFF,这个机构在2020年5月发表的一份题为《2020年全球能源展望:能源转型还是能源消费增加?》的报告,这份报告回顾并总结了主要国际能源组织(比如国际能源署,IEA)以及大型能源公司(比如英国石油公司BP和壳牌Shell),他们对未来二十年全球能源市场发展趋势的预测,并对当下新冠疫情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进行了评论。雅婷,在解读这份报告之前,你能先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未来资源研究所(RFF)以及报告作者吗?
好的。未来资源研究所,也就是RFF是一家成立了68年的美国独立非营利研究机构,致力于成为最受信赖的政策解决方案的来源,通过公正的经济研究和政策参与来改进环境、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决策。这份报告由RFF四位成员共同撰写的,其中第一作者Richard G. Newell是RFF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他曾在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EIA)工作过三年,EIA主要是负责美国政府官方的能源统计和分析;除此之外,他还曾担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President’s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的能源与环境高级经济师一职。磐之石曾经也和RFF有过交流,佳乔你能稍微介绍一下吗?
好的,说到我们跟RFF的交流,早在2016年,我们就邀请了RFF的一位研究员,来北京参加了磐之石组织的一次能源转型研讨会,会议之后呢我们也持续关注RFF的研究与报告。那我们下面就来看一下这份报告有哪些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报告在考虑到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全球能源系统未来几十年可能会发生大规模变化的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对全球领先的能源机构和公司对于全球能源市场发展的长期预测,进行了比较和总结。由于各个机构和公司所使用的模型、经济增长假设和政策情景设定都不同,所以RFF报告将所有的预测情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参考情景”(Reference scenarios),第二类是“不断发展的政策情景”(Evolving Policies scenarios),最后一个是“具有雄心的气候目标情景”(Ambitious Climate scenarios)。那我们说一下第一个情景,参考情景,这个情景是假定没有重大的政策变化,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基准情景或照常发展情景;第二个情景 “不断发展的政策情景”(Evolving Policies scenarios),这个情景主要是考虑到全球能源最新的发展趋势或者权威专家的意见;最后一个 “具有雄心的气候目标情景”(Ambitious Climate scenarios),这个情景是更有气候雄心的,因为它是围绕实现《巴黎协定》中的气候目标进行设定的。报告首先对全球一次能源的发展预测进行了比较,那在上面提到的三种情景之下,关于全球一次能源需求预测的结果都是什么呢?雅婷,你是否介绍一下吗?
好的。我先说下能源总需求吧,在“参考情景”和“不断发展的政策情景”下,全球一次能源需求都是增加的,只不过增加的幅度不一样。在“参考情景”下,预测到2040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将比2018年增长24%-34%,而在“不断发展的政策情景“中,预测的需求增长率在19%-24%之间,比“参考情景”下的需求增长率要低一些。与此不同的是,“具有雄心的气候情景”描绘了一条截然相反的发展趋势,在英国石油公司BP“Rapid Transition”的预测情景下,到2040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仅增长2%,而国际能源署IEA的“Sustainable Development”情景预测到2040年全球总需求下降7%。总的来说就是,三种预测情景下的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增长率是依次递减的,预测情景中假设政策越倾向实现气候目标,全球一次能源需求(主要是化石能源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少。
这也不难理解,简单说就是,想要实现更有雄心的气候目标,全球就需要削减更多的能源需求。但是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气候承诺,以及如何平衡各国自身的能源结构等问题。
那我下面就分别说下煤、石油、天然气,这三种化石能源的需求预测。除天然气外,从2018年到2040年的所有“参考情景”和“不断发展的政策情景”中,预计全球西部地区(美洲、欧洲和欧亚大陆)的化石燃料需求都将下降,只是“参考情景‘的需求下降程度低于“不断发展的政策情景”。相反,在全球东部(亚太、非洲和中东),在大多数情况下,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都在增长,但在“具有雄心的气候情景”下,这三种化石能源的需求开始下降。煤炭和石油在全球东部需求增加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的经济快速发展,而全球西部需求下降主要是因为西方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公共政策提高了能源效率。
我稍微总结一下就是,只有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考虑到政策制定中,未来几十年全球对于化石燃料的需求才会逐渐减少。而今年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对全球能源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比如说国内和国际旅行的下降严重影响了全球石油市场供需,而电力需求和工业需求的减少也导致了煤炭和天然气需求的减少。这份报告采用了IEA关于新冠疫情对全球一次能源影响的短期预测结果,IEA估计,2020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可能下降6%,而煤炭作为全球使用最多的化石燃料很有可能在电力需求减少的推动下,2020年全世界煤炭需求总量下降8%。IEA对中国煤炭消费做了预测,结果是2020年将下降5%,而欧洲和美国的煤炭消费量将分别下降20%和25%。如果各国政府选择有利于清洁能源的经济刺激方案,从长期来看,未来全球煤炭需求量会越来越少。好了,关于化石燃料我们先说到这里,接下来我们聊一下报告中对以风能和光伏太阳能为首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预测是什么样的呢?
报告中所有的预测情景都估计未来二十年内全球电力需求将激增,在大多数情景下预计到2040年,全球电力需求将比2015年的需求增长60%以上,其中燃煤发电需求将下降,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将是未来全球发电第一增长来源,第二是天然气。几乎在所有情景中,风能和太阳能将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参考情景”下,到2040年,风能发电占全球发电量的份额将增长6%-14%,而在“具有雄心的气候情景”下,增长率高达21%;下面说下太阳能发电,大多数情景预测到2040年,全球太阳能发电比例将增长10%以上,在一些“具有雄心的气候情景”下,这一比例超过20%,这主要是因为太阳能发电成本急剧下降,但仍有一些因素可能使太阳能发电未来的发展蒙上阴影,比如间歇性发电等问题。
是的,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6月发布的一份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报告显示,在2019年,所有新近投产的并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中,有56%的发电成本都低于最便宜的化石燃料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降低将使其与传统化石燃料相比更具有竞争力,这也有利于全球实现《巴黎协定》中的气候目标。
我国在2000年代初期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之后,经济未来扩张和随之而来的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已经放缓。报告中对比了IEA在2006年、2011年和2019年对我国能源需求的预测,结果发现IEA对我国煤炭消费增长的预期,2019年的远低于2006年和2011年的预期,主要由于IEA也在根据我国煤炭的历史需求增长数据进行调整。2019年的煤炭消费预测显示,到2040年我国煤炭消费将缓慢持续地下降。与煤炭不同,在IEA2019年的预测之下,我国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在未来十年内都将经历可观的增长速度。虽然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但煤炭仍旧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而大规模的煤炭使用,并不能改善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持续增长的现状。在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我国能源结构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可再生能源毫无疑问将是这次变革的主体。目前,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已经通过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将能源技术作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突破口,那我国可再生能源在未来发展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国在2017年发布了《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从那时候开始国家就开始推动能源结构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但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发电的问题,特别是光伏和风电,受气候季节影响明显,波动性也远超传统化石燃料发电,而且并网消纳问题也长期存在。而储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通过集中式储能与分布式电池储能相结合,灵活地调峰填补,弥补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和波动性等弊端。除此之外,之所以强调储能的重要性,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平价”上网尽在咫尺,未来还会进一步降低,那储能成本将会占更高的比例,所以,储能技术的发展将很有可能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对的,可再生能源加储能这种方式势必成为未来能源系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那在本期报告解读的最后,我来总结下这份报告想向决策者传达的观点,根据全球较权威的能源机构和公司对未来全球能源系统的预测,现在可能是全球第一次处于真正的能源转型的风口浪尖,为了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人口对能源的需求以及要实现长期的气候目标,需要更具雄心的公共政策和技术创新。最后,我再稍微说下这份报告不足之处,报告中提到的所有预测都是在新冠疫情发生前完成的,只是在讨论中添加了新冠疫情对于全球能源系统的短期(2020年)影响,所以如果报告中可以整理出近期各大能源机构,发布的关于新冠疫情对全球能源系统影响的预测或讨论,那其实就更全面了。
好的,这期海外智库能源与气候变化报告解读就到这里了,如果你有疑问或者对这份报告感兴趣,可以留言或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你喜欢本期内容,欢迎点赞、分享并且订阅我们的报告解读栏目。对原文感兴趣的听众,也可以点击音频介绍中的原文链接。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