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 文章详情
应对地铁空气污染:即是环境治理,也是公共健康保护
REEI 2020/02/18

地铁空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可吸入颗粒物、可挥发性有机污染气体和有害微生物。其中,以PM2.5和PM10为主的可吸入颗粒物是主要污染物。


地铁空气污染主要是内源性污染,来源于隧道内的机械磨损和地下建筑材料的腐蚀。然而,面对地铁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现实,只有少数城市正在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发表于《Atmosphere》上的一篇文章“Current Status, Challenges and Resilient Response to Air Pollution in Urban Subway”[1]概述了地铁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化学成分及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变化的驱动因素,探讨了地铁空气污染治理的基本机制,并在政策干预的部分分析了地铁空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四个关键问题:

  • 谁负责地铁内空气污染治理;

  • 清洁空气政策如何与环境治理相互作用;

  • 公众如何将风险认知转向环境行动;

  • 如何更好地发展清洁空气技术,落实地铁清洁空气计划。


Q:谁负责地铁内空气污染治理?


A:近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改善室外空气质量,解决地铁内空气污染的问题并没有被列入政府决策的优先议程。此外,在环境污染治理上,中央和地方政府存在利益差异,地方政府为了平衡经济发展目标和降低边际成本,并不积极参与环境治理。由于地铁空气污染治理主要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如何协调三方的利益,明确各自的责任边界,是地铁空气污染治理的关键。


治理地铁空气污染离不开讨论地铁的运营模式。绝大多数地铁公司单靠票价和配套服务是无法盈利的,政府补贴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有地铁公司普遍采用政府主导或混合主导的运营模式。在政府主导模式下,如果政府有很强的环境治理决心,企业面临的运营成本压力会小一些,但他们将面临来自政府的环境监管压力。在混合主导模式下,企业对运营成本比较敏感,其环境投资决策可能会减弱,并可能通过提高票价或配套服务的价格,将环境治理责任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认知仍待提高,并且其承担环境责任的意识和行为更需要加强。


地铁空气污染治理可能需要更多的预算,如安装屏蔽门、隧道维护、更新空调系统等,这可能会影响地铁的运营时间,增加政府公共福利的开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政府更倾向于承担环境监管的责任,而不是污染治理的责任,甚至可能将治理责任转移给企业或公众,这可能会引发公众的不满。三个利益相关方在成本认知、环境污染认知环境治理承担认知上存在的差异导致了多利益互动,应协调各方利益,达到一个利益的平衡。



Q:清洁空气政策如何与环境治理相互作用?


A:原文详细讨论了地铁清洁空气计划的影响,将直接影响三方的核心利益,如政府的环保雄心、企业的成本效益考虑以及公众的需求。由于公众的话语权往往不如政府和企业,因此,处理好中上游利益链关系是协调三方利益的关键。政策补贴可以缓解企业前期投资压力,对于治理地铁空气污染可以带来重要影响,然而,政策补贴无疑也会增加政府的预算压力,协调资金是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财政挑战之一。对于以市场为导向运营的地铁公司,治理污染可以通过提高票价来筹措资金,在此过程中,也应注意票价波动的信息披露,提高消费者对票价提高的支持,因消费者是清洁空气计划的最大受益者。


原文试图估计地铁清洁空气计划的初期投资和市场规模,并将问题简化为只考虑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车站安装屏蔽门和空调系统的建设成本。原文的分析结果表明,单个地铁系统空气污染治理的初期潜在成本在1.1亿至1.9亿美元之间,全球地铁清洁空气市场规模约为154.24亿美元。可见,地铁空气污染治理有很大的市场,但这部分投资属于初期环保成本,政策补贴较大,且效果也有待评估。


原文认为,协调好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在污染治理成本共担上的不同意见,管理好三方之间的利益互动,这对有效实施地铁清洁空气计划具有关键作用。



Q:公众如何将风险认知转向环境行动?


A:如今,公众对空气污染的认识正在逐步加深,但仍对地铁空气质量的认识普遍不足。由于信息获取、感知方式、个体特征、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对地铁空气污染的认知存在差异。有限的研究表明公众对地铁空气污染的认识和应对几乎为零[2],这对启动地铁空气污染治理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挑战,即如何向人们提供有效的公共教育和风险沟通,并根据不同地区的认知差异调整沟通方式,促使人们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防止人们陷入认知误区,降低政策执行成本。虽然公众处于三方利益链的下游,但当地铁空气污染严重时,他们是主要的、直接的受害者。公众对地铁空气污染的风险认知及其反馈对韧性的污染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公众对地铁空气污染的认知,思考如何将风险认知转向环境行动是十分必要的。


原文建议以地铁空气质量数据共享平台的形式,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通过分布式传感器采集污染物浓度信息,向公众公开相关数据,引入防护措施,向公众反馈污染治理效果。然而, 地铁运营部门面临着环境保护和营业收入的双重压力,如果没有强制性的空气污染数据披露的法律法规出台,地铁公司可能会消极对待风险披露。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城市进行试点,探索向公众公开地铁空气污染数据的实践。


Q:如何更好地发展清洁空气技术?


A:清洁空气技术的研发是地铁空气污染治理的支柱。清洁空气技术按功能可分为两类:一是采用污染源源控技术,如轨道、刹车制动、车轮接触界面材料技术,通过开发新材料来提高机械耐磨性;此外,还有空气质量控制技术,如高性能屏蔽门、地铁空调系统中集成的高效微粒空气过滤系统等。二是技术支持能力,如地铁空气质量数据共享平台、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员工能力培训等。污染源头控制技术与数据共享、信息披露等技术支持相结合能够更全面、有效地改善地铁空气污染情况。



结语:

原文明确了地铁内空气污染治理可能面临的关键问题,虽然是基于理论上的分析,但有助于激励多个利益相关方,使其意识到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权利。地铁空气污染治理的问题很复杂,涉及利益和价值各不相同的多方参与以及许多社会因素,因此,应对这一挑战不仅需要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创新和试验,还需要增强公众的环境风险意识,培养他们的环境安全意识和行动。磐之石历时两年调查研究北京地铁空气质量的情况,发布相关调研结果,呼吁公众关注地铁空气污染,采取自我防护措施,并推动北京两家地铁公司提高了地铁空气质量管理的意识[3]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乘坐北京地铁会佩戴口罩,对于地铁空气污染的意识相比之前有所好转。原文最后也提及,应从整个社会环境和公共卫生治理的角度,而不是从地铁管理的角度寻求解决方案,建立一个解决地铁空气污染问题的路线图。在当下新冠病毒防控行动的大背景下,制定一个治理地铁空气污染的长远规划和战略应该是决策者在疫情过后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注释:

[1]本文为2019年发表于《Atmosphere》上的一篇文章的编译。原文题目为:Current Status,Challenges and Resilient Response to Air Pollution in Urban Subway,作者为: Weiji Zhang, Han Zhao, Ang Zhao, Jiaqiao Lin, Rui Zhou。本文仅摘要编译了原文的第三部分。阅读原文,请点击如下链接:https://www.mdpi.com/2073-4433/10/8/472/pdf

[2]Moreno, T.; De Miguel, E. Improving air qualityin subway systems: An overview. Environ. Pollut. 2018,239,829-831.

[3]磐之石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心2017年8月发布。链接:http://www.reei.org.cn/upload/file/20190626/1561540378234241.pdf


作者:赵昂

编译:袁雅婷

校对:林佳乔

本文为磐之石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心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出处

文章合作、授权请发送邮件至:liying@reei.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