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北京地铁通勤上班族空气污染暴露水平差异及相应健康影响评估”项目[1]问卷调查的同时,志愿者也利用便携空气质量监测仪对人流量比较大的10条地铁线路的PM2.5分别进行了20余次测量[2]。本文主要展示监测期内(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地铁内外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初步分析结果。
地铁内的空气无论采暖季与非采暖季都比室外空气质量糟糕
在6个月的监测期内,室外空气质量在采暖季[3]和非采暖季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采暖季的PM2.5均值为94微克每立方米(μg/m3),非采暖季为71μg/m3。这与我们的通常认知相符,大多数人对灰霾的了解也是从冬春采暖季北京经常出现的大范围、高浓度重污染事件开始的。地铁内的空气质量,采暖季和非采暖季的PM2.5浓度水平具有统计学的极显著差异,空气中PM2.5浓度分别为162μg/m3和127μg/m3。 根据《系列之五:应对地铁内空气污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佩戴口罩》一文中提到调查结果,76%的受访者认为室外的空气质量比地铁内更糟糕,但实际情况却是无论在采暖季还是非采暖季,地铁内的PM2.5浓度更高,空气质量更差,如图1所示;非采暖季地铁内的PM2.5浓度要比室外高79%,采暖季要高71%。这与调查中市民对空气污染的认知是不符的,也是需要公众额外加强意识的一个方面。
图1:地铁内与室外空气质量在非采暖季和采暖季的差异
数据来源: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
不同线路地铁内空气质量差异明显
不仅地铁内空气普遍要比室外糟糕,而且线路之间的差异还很明显。通过对不同线路地铁内PM2.5浓度均值进行横向比较,我们发现项目监测的半年时间内,13号线的空气质量最好,8号线空气质量最差(如图2)。根据统计分析,2号线和13号线作为PM2.5浓度最低的两条线路,他们都与8号线的PM2.5浓度有显著差异。这次的监测结果与2015年我们的“犄角旮旯测空气”项目中地铁空气监测结果类似【犄角旮旯测空气-抬头“阅兵蓝”,低头“地铁霾” http://mp.weixin.qq.com/s/DX2lgftb5Y7hWSy5VnLdeg】,当时的13号线和2号线也是PM2.5浓度最低的两条线,而8号线和6号线是最高两条线路。[4]
图2:北京不同地铁线路内PM2.5浓度6个月平均值 (2016.10-2017.04)
数据来源: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
空气质量越差的地铁线路与室外空气质量差异越大
如果将空气质量最好的13号线与最差的8号线同室外空气质量做对比,可以发现,13号线的PM2.5浓度水平在这6个月的监测期内与室外接近,尤其是在非采暖季,这可能与其线路室外部分较长、通风较好、车速相对较慢有关;而8号线内PM2.5浓度则一直高于室外,无论是采暖季还是非采暖季,在2017年1月中旬和2月下旬有两次室外PM2.5浓度处于30μg/m3之下,但是8号线内浓度仍然在150μg/m3之上。同样,空气质量较差的6号线也表现出与室外空气质量差异更大的情况。[5]
图3:两条北京地铁线路内与室外空气质量动态对比
数据来源: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6]
结语
采暖季的空气质量要比非采暖季糟糕,我们的监测结果也印证了这点(统计学上显著差异),这也是符合公众认知的。然而,地铁内的空气质量无论在采暖季还是非采暖季都要比室外糟糕,这是超出大多数受访者预期的。不同地铁线路内的空气质量差异明显,但是这种线路差异恰恰说明了地铁内空气质量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当然,车厢通风、车站的设计与装修材料、客流量、车速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空气质量,对于北京地铁来说,具体的原因尚不清楚,我们也期望能通过与地铁公司的接触找到主要原因,并寻求共同促进地铁内整体空气质量提升的方法和措施。
[1]除非特别说明,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此项目的调查结果。熊秀琴为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提供了支持。
[2]项目测量采用的便携式空气质量监测仪为AirBeam,监测的空气质量指标是PM2.5,单位为微克每立方米(μg/m3)。
[3]北京供暖时间为每年的11月15日左右,至次年 3月15日左右停暖。
[4]2015年“犄角旮旯”测空气项目共计测量了12条线路,除本次地铁调研项目包含的北京人流量较大的十条地铁线路外,还包含亦庄线和7号线。15年监测结果,PM2.5浓度最低的三条线路依次为:13号线、亦庄线、2号线。因“北京地铁通勤上班族空气污染暴露水平差异及相应健康影响评估”项目调查未涉及到亦庄线,得出的结论PM2.5浓度最低的两条地铁线路分别为13号线与2号线,与15年的监测结果相符。
作者:林佳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