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的通知[1](简称“建设方案”),中国碳市场于12月19日通过发改委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启动。如此前预期,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目前只纳入了电力行业。我们上一篇文章讨论了电力行业为何先行、配额分配方法、减排潜力等问题。本篇将分析电力市场与碳市场的关系。
电力市场改革对碳市场有什么影响?
中国本轮电力市场改革是要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电力价格的机制,这是国家领导层对于国家能源体系改革道路的明确指示[2]。这些措施和机制背后的目标其实是为了提高电力部门的效率、提高安全性、促进社会公平性、以及提升环境质量等。 考虑到目前中国的电力市改革所处的阶段及其复杂性,以及碳市场也才初具雏形,这两个市场的相关政策还做不到充分协调,应该说在现阶段不相互制约就算是不错了。例如,中国目前的电力调度机制并没有遵从市场需求,因此碳交易无法有效助力电力系统低碳化的目标;所以碳市场主管部门有必要参与到完善电力调度机制的工作中。 电力市场改革对于碳市场的影响会主要体现电价方面,相比于管制度较高的电力体系,基于市场的电价形成机制会更有利于碳市场配额价格的稳定。
碳市场对于电力体制改革的意义在于让火电企业的环境外部性(温室气体排放)得以计入,促进实现火电行业的优胜劣汰,淘汰落后老旧的高排放机组,发展高效率、低排放的新型机组,为火电供给侧改革提供动力。此外,纳入全国碳市场对于电力行业来说产生了碳成本,这种成本约束会倒逼电力结构优化,改善发电结构、提高发电效率,促进电力行业朝着更低碳的方向发展;通过碳市场的有效运作,也会释放明确的低碳投资,确保更多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能优先上网。
中国电力行业如何向下游传导碳成本?
由于目前电力部门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发电企业的成本并不能顺利向下游传导。电价市场化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之一,如果本轮电改还原了电力的商品属性,电力市场化交易比重在未来将会逐步提高;随着市场化电价所占的比例越多,碳市场向下游的传导的可能性会更大。
需求侧的用电成本在高度市场化的电力市场中是会降低的,主要得益于电力体制改革带来的电力部门整体效率提高以及社会福利的公平分配。在这种未来情境下,碳市场带来的碳成本是更加容易向下游传导的,对于促进全社会低碳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影响电力价格的因素之一是可再生电力的比例及其发电成本,如果在容纳更多可再生能源的电力体系里,电力市场效率提高带来的电价降低可能被可再生能源的高成本所抵消。这会导致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碳价格较高的情况下,碳成本向下游传导可能会遇到阻力。然而考虑到未来可再生能源在成本方面会越来越具有竞争力,而且社会对于清洁电力增加的成本可能是会更宽容的,未来的碳成本向下游传导也应该不存在大的障碍。
电力行业的其他政策对于碳市场有什么影响吗?
《建设方案》中也提到碳市场的建设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部署,加强与电力体制改革、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大气污染防治等相关政策措施的协调”。可见如何协调碳市场与电力改革以及其他节能减排政策之间的关系也是被重点强调了,体现了政策制定者也期待这些组合政策能带来更好的协同实施效果。 不过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有专家提到要以碳定价作为能源转型的主线来制定一系列的组合政策,从长远来看这未必不是一个更优选择。 一旦碳市场正式启动,市场监管部门就应考虑到这些配套政策对于碳价的影响,如果配额价格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这些配套政策可能会减少对于低碳技术或设施的投资,而对于高碳设施的继续运行产生了鼓励效应。 此外,应该如何处理那些与碳排放交易体系有重叠的政策,如可再生能源目标、碳排放强度目标等?需要区别哪部分减排是来自于碳市场而额外于其他重叠政策的(额外性体现),这样才能更清楚知道碳市场机制是如何促进电力行业碳减排的。
总结来说,凡是有利于低碳技术、能效提高、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都会对碳市场产生协同效应,促进碳市场的有效性(但是要考虑到政策重叠导致的额外性问题)。反之,那些与碳市场所推行的行业低碳化相抵触的政策是应该移除或者重新调整的。
结语
中国电力行业的复杂性让电力体制改革推进缓慢,碳排放交易体系这个基于市场的工具是否能促进中国更加低碳的电力体系发展,我们将拭目以待。在市场化电力占比逐步提高的过程中,我们也将会看到碳市场的更有效运作。电力市场与碳市场二者互相影响,关系错综,这就需要更有协调性的政策组合,所以接下来的两年对于这两个市场来说应该都是非常关键的, 将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当然也会迎来更多的挑战。
尾注: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的通知。链接:https://qhs.ndrc.gov.cn/qjfzjz/201712/t20171220_871258.html
[2]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链接:http://www.nea.gov.cn/2014-06/17/c_133413362.htm
作者:林佳乔